偃师方言拾贝

  • 时间:
  • 浏览:405次
  • 来源:作文范文 网址:http://zuowen.haoshiwen.org


偃师方言拾贝

洛阳是九朝古都,偃师是其下辖的县级市。“九朝古都半在偃”,特别是夏朝在偃师定都,使偃师成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偃师方言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早的“普通话”。作为偃师的一名语文教师,我就偃师方言中一些比较典型的词语,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在偃师方言里,最著名的评论用词是“穰差”。穰差”的“差”读ca,轻声,意为“差劲”。“穰”本义指谷类植物的秆茎,这里用来比喻像秆茎一样软弱。而“穰”字可以单用,如卖菜的称重时说“穰三斤”表示“将近三斤”。当然,“穰差”的“穰”字还可能写作“?儴”的“儴”或是“劻勷”的“勷”。“?儴”即“劻勷”,指惶恐不安,如《聊斋志异》中的《珠儿》篇中,有“忽一小儿?儴入室”。但“儴”、“勷”这两个字即使在古代曾经单用过,恐怕也不如“穰”字形象。

偃师人称脑袋为“鞮脑”。“鞮脑”是最让外人头晕的词,“脑”是轻声。很多人把它写成“低脑”,实际上是不对的。“鞮”读dī,“鞮脑”就是头。古代有“鞮鍪”一词,指头盔。分析起来,“鍪”是“盔”,“鞮”就是“头”。

最微妙的偃师方言是“撕袿”。很多人把它写作“死鬼”。“死鬼”当然也可用于骂人或开玩笑,但口语中用“死鬼”一词时“鬼”读guǐ,而在偃师,它读轻声。这个词是妇女专用来回击男子的调戏的,有时也笑骂作“撕袿货”。所以我认为这个词应该写作“撕袿”。“袿”读guī,指女子的上衣。“撕袿”指的就是类似撕扯女子上衣的流氓行为。

被误解最深的偃师方言是“小鹑儿”。“小鹑儿”指麻雀,但被很多人写作“小虫”或“小虫儿”。偃师方言里“虫”还是多见的,如称水蛭为“马鳖稻虫”,称蛇为“长虫”等,“虫”字的读音和普通话一样,只不过是轻声。“小鹑儿”不仅与偃师方言的读音更相符,意义也对。因为麻雀的确像小鹌鹑,毛上都有暗褐色的斑。

有关偃师方言最经典的笑话是:

某偃师人到外省买布,埋怨卖布的:“你的布怎么这么枯搐?”见对方不懂,就又问:“你的布怎么这么疙揪?”见对方还是不懂,就又问:“你的布怎么这么不展刮?”见对方还是一脸茫然,仍然耐心地问“你的布怎么这么不光牛?”“枯搐”、“疙揪”、“不展刮”意为“皱”,“不光牛”意为“不光滑”。这四个词的尾字都是轻声。

与此类似,我们办公室也闹过一个笑话。一个外地语文老师问我们本地的语文老师:“‘鼶牙’是什么意思?”一个语文老师回答:“撵缠。”另一个语文老师回答:“克仡。”第三个语文老师说:“枷兕。”当语文老师们发现了自己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错误时,同时也发现了偃师方言惊人的丰富性。实际上这四个词都有“人很厉害、不好惹”的意思。“鼶”念sī,指大田鼠。“鼶牙”侧重于能言善辩。“鼶牙”也可能写作“虒牙”,“虒”是一种似虎有角的兽。但揣摩一下这个词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并不是说谁“鼶牙”谁就凶神恶煞,而是指谁善于强词夺理,说得别人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只好以“鼶牙”笑骂之,所以我觉得应该用“鼶牙”而非“虒牙”。“撵缠”侧重于行为上的纠缠。“克仡”中“克”是“能”的意思,“仡”本念yì,指勇猛雄壮,在这个词里它读轻声。“克仡”侧重于能力强。“枷兕”意为“能给兕上枷锁”,侧重于有勇有力。“虎兕出于柙”是《论语》中的名句,兕是犀牛一类的野兽,念sì。在偃师方言中,“枷兕”的“兕”读轻声。“枷兕”也可能写作“家肆”,意为“家里横”,但感受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用这个词的时候所表达的那种“厉害”,一般都超过了“家里横”那种程度,所以我倾向于将其写成“枷兕”。

网上风靡一时的“有木有”的“木有”在偃师方言里常常读作一个字,这个字用“木”的声母和“有”的韵母组合成读音miū,类似于兼词“诸”相当于“之乎”的合音。但现代汉语中似乎没有读miū的字,这个兼词的书面表达可能丢失了。当然,也可能是有类似义项、相近读音的“谬”字。类似的,在表达“别人”这个意思而用“人家”一词时,“人家”在偃师方言中连读作rá。还有“嫑”字。在百度百科上,“嫑”在各地方言中的读音不一样,在偃师方言中读báo,是表示“不要”的兼词。

总之,在偃师方言的海岸边拾贝,我们能发现一些古汉语的端倪。

猜你喜欢

偃师方言拾贝

偃师方言拾贝洛阳是九朝古都,偃师是其下辖的县级市。“九朝古都半在偃”,特别是夏朝在偃师定都,使偃师成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偃师方言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早的“普通话”。作为

2019-08-20  分类:初一作文  浏览:4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