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先前的风气》
- 时间:
- 浏览:934次
- 来源:作文范文 网址:http://zuowen.haoshiwen.org
《先前的风气》是一本散文集,内容包括了经史子集、古代历法、帝王将相、道德觉悟等气势磅礴的中国文化知识,看完后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了一遍。文章短小精悍,透露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气质,散发出对未来人类发展的人性关怀。文章白话文和古文穿插书写了世间百态,虽说的是历史中的陈年旧事,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全关注与当下社会,更多的是现实性的思考,层层叠叠的内容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思辨判断。
读罢《先前的风气》,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过书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之外,我们还应该给孩子们教点什么?
首先教孩子们广泛的阅读,阅读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并将这些经典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本书中提到了《易经》《黄帝内经》《华严经》《山海经》等,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国学卷轴。随着这几年国人对国学的重新认识,经典的学习也逐渐深入。比如书中提到《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用八种自然神态解释世界的构成,体现了中国人最早的世界观和智慧。《<食货志>里的一笔良心账》中“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是说农民安心生产,踏实过日子,国家才会安定。多么朴素的道理呀! 关于对“信”的阐述以及由“信”引发了现实的思考,诙谐有趣,描述诸多社会现象,提出了对现代人的要求标准。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乎义”,一个人活在世上要立信守信。佛教观点,“信有是有,信无是无”。心诚则灵,强调人要有持久的信心。作者认为史官在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史官的也是明察秋毫如数家珍,提到了著名史官司马迁,也为读者介绍了晋国史官董狐、齐太史、司马迁、班固。自古以来,史官地位很高,像爵位有皇帝授予,可世袭可家传。齐太史死后把官职传给了弟弟,弟弟被杀后又传给了他们的小弟弟。最早是品德高尚的人方可担此重任。从前的规矩严格,史官“据迹实录”,帝王不可御览,自古就有“君史两立”“以史制君”的说法。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退出“史馆制度”,历史由个人编撰变为集体创作,并有宰相领衔。书成后要经皇上御览。之后作者又写到了史官制度的发展和变化,讲到了史官的乡间趣闻,读时倍感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作者的生花妙笔写活了历史,妙笔丹青关注现实。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民族的这些经典教给我们的孩子,或讲述,或熏陶,或引领,或推荐......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以华夏子民的责任和担当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其次教我们孩子学会阅读,学会批判的接受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比如谈历史时,作者说中国的皇帝,因为是家庭承包制,业务水平差距比较大,有的英明,有的愚蠢,像抛物线,高和低的落差悬殊;而宰相们,基本保持在一条相对高的水准线上,差别不在能力,而是心态、心地和心术。这样的见识让人印象很深。这样的观点也明白透彻。《身体器官的服务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精妙绝伦:将食物和知识进行比较,说读书和吃饭一样,不是越多越好,吃饱了就行了。但吃饱了要去干活,这是吃饭的目的。一个人读了一肚子书,满腹经纶而无所作为,也是饭桶。但《笨人》中的商丘开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盲目取信他人:跳高台,在汹涌的河流中捞珠,在火中取锦。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改变命运的方式很多,而用这种以近乎丧命的做法求得转机还是有点冒险。生活虽艰难,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我们教孩子读书,一定要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精华,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而不能一味的尽信书,认为是经典著作或者名人语录,就奉为金科玉律,全盘接受。这种盲目的信奉,不加怀疑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