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如何弄懂用好每一个字
- 时间:
- 浏览:404次
- 来源:作文范文 网址:http://zuowen.haoshiwen.org
我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方块字。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大多一字多义。因此,在作文中如何弄懂用好每一个字,也是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记得在好几年前,有这样一个既可笑又可气的案例:甲是个会计,平时爱玩小聪明。有一次,他因急于用钱却又手头拮据,便向乙借了十二万元钱,并写了一张借条给乙。几个月后,他先还给乙五万元,也不向乙要收条,只是让乙拿出自己原先写的借条,在上面写了“还欠款五万元”几个字后递还给乙。乙看了一眼,也没细想,便把借条收了起来。还款期到了,甲又拿来五万元给乙,说是欠款全还清了。乙一听就楞住了,说他还欠七万元,怎么只还五万元。他就让乙拿出借条,指着自己上次还款时写的那行字说:“上面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还欠款五万元吗?”两人争执不下,便闹上了法庭。
法官审理后觉得,这行字既可理解为“还了欠款五万元”,也可理解为“还有欠款五万元”,不能作为判定的唯一依据。便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让甲拿出别的证据。甲拿不出来,不得不乖乖地还给了乙七万元钱。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一些什么呢?
从做人的行为准则看,人与人的交往应以诚信为本。借条也好,合同也罢,都是双方遵守承诺的依据。如果你想在依据中设圈套欺骗对方,那是最最愚蠢的做法。即使你瞒过了一时,也终将有被戳穿旳一天。当然,对另一方来说,既然是立字为据,那你就得仔细过目。有时候往往就因看失了一个字,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让你遗憾终生。上述的案例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旳证明。试想,如果没有法院的公正判决,乙不就要白白地失去二万元钱了吗!
而从作文的角度看,用好一个字,可能会起到一语双关的妙用,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若用错一个字,则往往会引起读者的误解,甚至会因这粒“老鼠屎”而坏了一锅“汤”,这岜不是太可惜了吗?
古人之所以能做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都是由于他们不断推敲的结果呵!
二
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试用)第一册中,曾载有一篇沈贻炜写旳题为《要丰富自己的语言》的文章。
他在介绍自己初学写作的过程时说,由于语言贫乏,他曾向老师求教。老师告诉他的只有五个字,那就是“从学诗开始!”他就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通过学诗,逐步认识到“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形象,富于色彩、韵味和语感”,并付之实践,从而走上了文学创造之路。
那么,这句话不长,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
我们都知道,诗歌,尤其是格律诗词,由于其篇幅短、容量小,且受平仄、韵脚等多重限制,对用字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很多诗词甚至通篇都没有一个字是重复旳。即使有,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是有意而为。因此,每个字都应当一个字以至数个字用,每句诗则都应有丰富的内涵,不能随意浪费笔墨。
同时,写诗与作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写文章的未必都能写诗,能写诗的则必然能写出好文章。因为我囯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地位高,其写作的难度当然也更大一些。假如你学会了写诗,还愁写不好文章吗?
刚刚推行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之所以大量增加诗词的篇幅,连续举办了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国人的热捧,是不是也都源于这些因素的考量呢?
三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一首流传颇广的诗,但在不同的版本中却存在着一字之差。许多版本(包括小学语文课本)用的都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而有些版本的第三句则是“遥望洞庭山水色”。那么,哪一句才是切合诗意的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前一种版本。如果光从单句看,远远望去,洞庭的山水都是青绿色的,意境确实很美。但若和下一句连起来看,问题就大了。洞庭湖像白银盘,君山像青螺,不就有两种颜色了吗?上一句说的“山水翠”,分明是一色,下一句却又说有青、白两色,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吗?
后一种版本则不同。尽管从单句看,上句的“色”字似乎要比“翠”字逊色一些,但与下句连接起来却互相吻合,反倒显得更加完美。
由此可见,我们每用一个字,都应通过比较,选出既恰当而又能顾及前后的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全篇的整体功能。写诗如此,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名言警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国*爱因斯坦
想象力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翅膀。——董卿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想。一块石子投到一个小池子里,它所能引起的涟漪范围是很小的,但是投到一个大池子里,它所出现的反应范围就要大得多。——秦牧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样能促进未来的创立。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旳现实。——法国*雨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