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教学七招
- 时间:
- 浏览:665次
- 来源:作文范文 网址:http://zuowen.haoshiwen.org
以下文章来源于小乔言语 ,作者我是乔老师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选修了沈从文的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汪曾祺给予老师沈从文极高的赞誉。而我,在汪曾祺朴实的语言中,竟跟着大师沈从文学习了如何教写作。
01作文本真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更是用笔说话,用文章和读者对话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什么样的对话方式,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一篇好的作文应当是真、善、美结合的艺术品。其中,“求真”是作文的灵魂。关注现实,观察和审视生活,在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而不是为了“好看”而堆砌华丽辞藻,秀写作技法。
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如果失了真,便失了习作教学的初心,因为作文本真。
02先写后教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环境描写,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要“讲”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汪曾祺不否认作文要讲,要教。怎样讲,怎样教,何时讲,何时教,却值得每位语文老师思考。试想,学游泳时,教练站在岸上再三重复怎样伸胳膊,怎样蹬腿,学生就能学会游泳吗?常言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写作也是如此。与其费尽口舌讲尽技法,不如让学生先动笔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强调,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先搞清楚这一点,才可以教学。
怎样摸清学情呢?沈从文教写作的这个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先写后教,根据学情,习作指导时以写定教,有的放矢。
03自由写作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应该说,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要做多少事,要说多少话呀!可写的东西是很多很多的。但是,学生为什么看到作文题感到没啥可写呢?我看问题出在题目上。什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呀,别说学生,就连我们大人也难写。”
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为何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就是因为写百字作文就是鼓励孩子用两三百字,即兴、及时地将自己每天的烦恼或快乐、新奇的发现、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幽默文字、随机发生的精彩事件、最真实的感受等记录下来。
记录过程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意断时笔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任思绪发散,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进而爱上作文。
细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衣食住行、生活的边边角角都充满了乐趣。这样的文风,应该是得益于老师沈从文提倡的自由写作吧。
04片段练习
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的数量不小,如果单从大作文这种形式着手,那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倒是片断训练这种“细水长流”的形式很容易汇成“大江大河”。
用一段或一节的小篇幅,或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或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谈论对某事或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将句子训练过渡到篇章训练。
篇幅较小,要求较低,便于指导,这样的写作练习,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基本功,学会斟酌词句、筛选材料、精心构思。在不断练笔中,学生享受成功,轻松作文。
作文片段训练如同大家都喜欢的小品表演,虽然简短,但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小品演员成为出色的影视演员。亦如沈从文的比喻“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作文片段练写就是“学会车零件”的过程。
05重视评语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
一则好的作文评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相反,评语失去了它的功能和有效性,便会导致学生日渐远离写作。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跟学生谈心交流,润物无声,甚至有时候起到口头言语表达难以达到的效果。
除了一针见血,帮助学生发现本次写作的得与失,找到写作提升的点,老师若能像沈从文一样由点及面谈创作,“讲究”地点评,学生的写作必然前景光明。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必须有一定的写作功底,老师才能对学生的作文“指手画脚”。在《星斗其人 赤子其心》一文中,汪曾祺曾这样回忆沈从文——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他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致晕倒,伏在自己的一堆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汝果欲写出高品质习作点评,功夫亦在力行写作中。
06读写结合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看来,在沈从文的写作教学中,读对于写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
于永正老师曾讲到杨巧云老师的例子。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结果,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成绩前17名的学生都是杨巧云老师班上的,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教育专家们带人去杨巧云老师学校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读与写从来不分家。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习语文,读与写交叉在一起的,是“滚动”发展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若是学生写出一篇与美食有关的文章,老师能推荐他阅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写美食,学生的写作之路一定会更宽阔。
当然,推荐阅读也是技术活儿,没有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做支撑,老师又怎能慧眼识珠,将有益于学生写作的“读”推出来呢?读写结合,老师要先读起来。
07鼓励发表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文体意识、读者意识和发表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中建立起各种文体样式,并能根据读者对象与目的调节自己的写作行为,选择合适的形式与文体。同时,培养学生发表意识,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形成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赋予写作以生命的意义。
钱理群先生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
潘新和教授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应该拿出至少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渴望自己的文章被别人赞赏的愿望是人所共有的。没有发表,作文就没有读者;没有读者,文章就没有生命。用发表意识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我们应该向沈从文学习。
乔老师说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创作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汪老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老师沈从文的敬爱之情,更可以学习一代文学大师是如何教写作的。
有兴趣,你可以找来《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这篇文章读一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