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二类中下)

  • 时间:
  • 浏览:523次
  • 来源:作文范文 网址:http://zuowen.haoshiwen.org


“化”,可以是变化,可以是转化,也可以是通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化”的变形随时可见,也提醒今人们应将“化”的理念融入现代化生活中。

变化,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中国导弹之父,火箭巨匠钱学森,在美留学后回国潜心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导弹,带领中国科技水平走向世界前沿。正是国人发现提升国力的重要性,希望寻求变化,才向外国输送留学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变化更是成为年度关键词,各个领域方面均有了不小的改变。可见,变化之于民族发展的关键。

转化,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如果说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要过程,则转化即是国家变化的主要手段。从小事倒能看出转化的重要,某公司正处于江湖日下的衰败期,随时面临破产危险,一天集会时屋外飞进一群鸽子,员工想尽快赶跑鸽子,而老板突发奇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协会吸引不少记者来报道,同时,这几天也报道公司的相关情况,终于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老板机智地将一场闹剧转化为公司营销手段,不可谓不高明。类比到大国之间的交往,“小球转动大球”,不也是转化的成功案例吗?由此可见,转化可以成为民族发展的源泉。

通化,则是民族发展的技巧。早在秦朝时期,便有着通化的案例。道家和法家,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学派,却在当时融合成立了黄老学派,其原因正是道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中,“一”被认为是法家推崇的皇帝,于是二者才合作产生黄老派。正是法家将道家学说通化成自己的学说,才致使了二者的合作。在大国之间,通化也可被用来当作友好合作的手段,求同存异便是这样的道理。

“化”有着众多深刻的道理,值得后人学习。

点评:本文从“变化”“转化”“通化”三个角度,提出“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每一角度各用一事例印证,符合题意。但结构较为简单,段落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对事例的分析中逻辑性不强,并未突出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且对“化”的分析不足。

猜你喜欢